赵蕾:智造趣味生物双语教学的“春天”
日期: 2017/04/13 来源: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浏览量:
早就听说,生科院一位女教师因顺口溜“炫酷”课堂,能让学生们“玩着”学好生物专业课。
这位女教师就是备受同学们推崇和喜爱的赵蕾副教授。
前不久,记者带着新鲜和好奇走进了她的课堂。
新学期首讲,“酶工程”赢得满堂彩
2月21日下午,千佛山校区教学一楼1152大教室。
差五六分钟到14点的时,大教室里基本坐满了。尽管窗外春寒料峭,室内却温暖如春。
这是新学期,面对生科院2014级的大三学生,赵蕾首次开讲《酶工程》双语课。
授课之前,她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2017年央视春晚开场歌舞《看山看水看中国》,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开场白中,赵蕾告诫同学们,伴随春天的脚步,新学期新课程开始了,大家要珍惜美好大学时光,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好专业英语。在一系列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之后,她用4个英语单词和短语“Preview(预习)”、“Review(复习)”、“Read biochemistry(读“生物化学”)”、“Pay great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s(重视实验)”来介绍《酶工程》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分别用4句与之对应的英语谚语做了强化。她还用这4个英语单词和短语的首个字母组成“PRRP”,即“盼人人pass”,期望同学顺利通过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并取得“三高”(即高优秀率、高及格率、高平均分)成绩。
授课伊始,赵蕾由21世纪最具投资价值的项目——生物技术引出“酶工程”概念。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是使工厂美丽如画的技术,她借英文的的句式“as pretty as apicture”,引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英文说法,既生动自然又富教育意义。
整堂课,赵蕾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在讲解了酶的起源、酶的概念变迁、酶的发展历史等之后,她借刘禹锡《陋室铭》的句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用一段顺口溜作为总结:“细胞不论死活,有酶则灵;有酶不是最终,本质要明;脲酶决定本质,蛋白敲定;核酶不是蛋白,核酸呼应。”
专业双语课不枯燥,还如此妙趣横生。《酶工程》课让同学们如沐春风,整堂课掌声笑声不断。
课后,2014级生技2班的张壮壮如此感慨道,“本来是被双语课吓着了,但经过老师第一堂课的精彩讲解,让我觉得专业课双语学习也没那么难,反而有趣得很”。
高志辉则通过QQ告诉赵蕾:“今天有幸上了您的课,真的很好,很有意思。不世俗、不老套,有学问、有笑料。我觉得大学就需要这种形式的课。”他还赋词一首:“酶工之教风,清新飒爽,俯仰之间,课时已尽,而意犹未尽。师之一心,千万人之心也。今,大学林立,教风不一而足,唯师之课堂,如活水潺潺,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在每堂《酶工程》双语课之前,赵蕾还推出了“课前5分钟”活动。每次邀请几位同学,以“创意小节目”或“知识点总结”等特殊方式来展示、推介自我,并把其作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其中,2014级李喜海、柏见坤、王海全和姜中峰联袂表演的“四大才子”,将专业知识和自我介绍结合起来,名噪一时,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不小轰动。
2003年,赵蕾从山农大博士毕业来山师任教,至今已近15个春秋。这些年,她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尝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快乐伴随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专业英语,2009年,赵蕾放弃了中文专业术语标注英文的传统课件,制作了全英文课件,开始将双语教学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虽然当时学校的评价体系与双语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信念,让她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
2013年,她又结合课件出现的英语单词,将与之相关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英语及其对应的中文成语或谚语作为课件“佐料”加以应用,每节课都有,先后讲过100余句,反响甚好。
近年来,赵蕾主讲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酶工程》获省级精品课程、《发酵工艺学》获校级精品课程。此外,他还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和教学成果奖。
顺口溜:让生物课浸润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
高校理工科双语课难教,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专业词汇生僻难懂,学生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在此窘况下,再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的确是一种艰巨的垦荒之战。
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深深影响着赵蕾。
赵蕾是一个喜欢挑战、敢于将“不能”变为“可能”的女强人。
近几年,她在承担本科生双语教学中,一直努力尝试和探索如何将博雅教育融汇其中,实现文理结合、中西合璧。她始终坚信,将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的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一定会创造出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交相辉映又和谐统一的、既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的、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工科专业教学新方法。
2014年春天,赵蕾因为左膝关节严重水肿到医院就诊。在针灸治疗间隙,她躺在病床上就不断苦思冥想,如何把讲授的知识点,以一种高度概括而又被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总结出来呢?她突然想到了脍炙人口、诙谐幽默的顺口溜。当时,正值讲授“膜分离”,针对其知识点,她编写出了第一段顺口溜:“杞人忧天是过滤,除菌能手找微滤,浓缩除盐用超滤,纯水制备不忧虑”。这段顺口溜首次使用,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效果极佳。从此,赵蕾编写顺口溜一发而不可收。
小创意凝聚大智慧;小火星也可成就燎原之势。
在讲授《酶工程》中的“操纵子”时,赵蕾这样概括:“调节基因前面靠,阻遏蛋白由它造;启动基因小宝岛,前后关联不可少;操纵基因设关哨,通不通过它关照;结构基因干活好,完成转录不可少。”
赵蕾编写顺口溜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在总结“细胞破碎”时,她这样写到“细胞破碎有一套,机械放大最老套,物理有差设圈套,化学生物跑龙套。”
就这样,她边上课边编写。2014年编写了28首,2015年增加到40首,迄今已逾60首,完全覆盖了每一堂课(包括实验课)的知识点,以至于每堂课最后的顺口溜成了学生们企盼的内容。如此一来,赵蕾上课无人缺勤、无人玩手机、无人睡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开动脑筋细琢磨,多种‘佐料’齐混合,枯燥知识轻松得,课堂学习有快乐。”就这样,赵蕾将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对联、音乐等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上完赵蕾的《酶工程》后,2011级生技专业学生郑丽说,“我真的特别喜欢您的课,喜欢您为我们编写的知识口诀,喜欢您对我们的启发和鼓励。您独特的教学风格,也许会成为许多学生这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回忆。”
来自浙江的2013级生技专业学生辛赛婷在给赵蕾的邮件中写道:“……在最后一节课上,我拍了一张您的照片作为永远的纪念。我旁边的一个男生还哭了呢。您是我见过的最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最爱我们的老师!此刻我想告诉您,温柔可人的酶工程老师么么哒。”
受赵蕾上课赋诗写词的影响,学生们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写诗。2012级生物技术1班赵鑫在上完《酶工程》之后,专门写了一首词《蝶恋花•寄师》赠予赵蕾:“初识酶课意阑珊,翻阅几张,天旋地转。幸得佳师巧指点,记忆诗歌原不难。惟愿吾师身康健,桃李不言,九州看遍。临别寄词与师谈,感师恩情千百转。”
赵蕾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颇有建树。迄今为止,她指导研究生25名,毕业20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7篇。5年中有4名研究生获学校优秀(专业)硕士论文奖。多名研究生及本科生获得各种国家及省级奖励。
2016年9月,《山师大生物教师顺口溜炫酷课堂》被评为学校首批12项“金点子”文创项目之一。
双语教材+实验教学:白手起家,独创第一
生科院的前身为生物系,是1950年山师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6个系科之一,历史比较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但赵蕾主讲的三门课程和实验则起步较晚,属于“小字辈”。当时,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构建也是一片无人涉猎的“禁地”,中国化的教材也是一片“真空”。
敢为人先。自2004年开始,赵蕾在本科生课程实验体系缺失的困境下,经过8年边实验边补充完善的艰苦过程,创立了与理论教学密切对应的综合性大实验,填补了国内相关实验课程的空白。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2009年开启双语教学跋涉之旅之后,赵蕾逐渐认识到,外文原版教材的价格和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学生,学生课下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英文阅读材料,编写一本能“泽被后生”的双语教材迫在眉睫。
2015年,腿伤痊愈之后的赵蕾开始着手主编自己的第一部双语教材——《食品发酵工艺学》。从每个章节的开头英文摘要,到显示重要内容的英文Box、最后的英文总结框图、英文思考题以及实验部分的英文概要,再加上简明扼要的中文提炼,耗费了赵蕾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她经常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6年6月,《食品发酵工艺学》(双语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教材不仅赢得了国内同行们的广泛赞誉,学生们更是如获至宝,这部教程的出版实现了山师乃至全国在同领域双语教材编写与使用效果上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赵蕾主编的第二本双语教材《酶工程》也即将付梓。
一名竭诚为学生奉献的教师,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201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20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孟静带把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礼盒送给了赵蕾,并告诉迷惑不解的赵蕾一定要回家看。原来,这是一盒明信片。这是该班28名学生专门写给赵蕾的明信片。他们每人自发地把对赵蕾的感恩之情凝结在一张明信片上,送给其留作纪念。那些发自肺腑的真切的话语,一下子让赵蕾“泪奔”了,久久难以释怀。
回首10余年的双语教学探索之旅,赵蕾无限感慨,“一名教师所能体味和享受的真正的快乐,就是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知识去感化并培养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做一名学生爱戴和尊敬的教师,是我心中最明亮的理想之灯。她将一直陪伴我,直到永远。”